《人生七年》重看的五个感悟——阶层的跨越与幸福的相关性

大概是三年前,偶然看到了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记录了 14 个英国孩子长达 59 年的人生历程,可谓是跨越时间最长的纪录片。不过细节已经忘记,趁着假期充裕的时间,昨天又找出来完整的看了一遍,又是一种滋味。此外,还有一部哈佛大学对美国人的人生历史记录,虽然没有影像存留,但是也有意义的研究。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只是证明了导演的初衷,而在于通过时间的跨越,将那些容易被我们忘却的东西记录了下来,供我们自省。而我之所以重拾微信公众号,原因之一,也是类似的原因。

1964 年,伦敦的一个动物园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分别来自英国不同的阶层,参与一部长达半个世纪的纪录片,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导演的初衷。他们在乎的是,哪只动物有趣,或者哪个小孩子太调皮,而非阶级的差异。他们现在都是 7 岁,导演将每隔 7 年,对他们进行一次拍摄,直到 2000 年。实际上,最近一次拍摄在 2019 年,这时,他们已经 63 岁。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这是一句英国的谚语,类似于中国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导演的初衷是:在 2000 年时候,这些不同阶级家庭的孩子,是否还是维持现有的阶级,以及英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于是便有了这部影片,而最终的结果也如同大家猜测的那样:各个家庭的孩子基本上都保持了现有的阶级格局。只有两个孩子例外,分别是中产家庭的 Neil,滑落到底层,而农民家庭的 Nick,则步入到中产阶层。但是,如果影片揭示的含义仅仅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样的格言,也不会在全世界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简要的介绍一下 14 个孩子:

两个平民孩子:Tony、Nick

Tony:

伦敦东区的底层阶级,小时候很顽皮,很皮实,奔跑中跌倒了也能很快的爬起来继续奔跑。7 岁时想当马术师,14 岁的时候果真成了一名马术师,后因成绩不佳而放弃。然后想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带着伦敦的大街小巷,通过考试并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中途又想当一名演员,就去学表演,卖力的演出。想开一个酒吧,也去做了。虽然最后还是回到了出租车行业,但是他参与过的电影上映了,也当过酒吧老板,曾经想做的事都做过。尽管没有做出成就,但他并不后悔,也不沮丧。是一个阳光乐观、执行力强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也没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他说,自己只懂得骑马、赛狗、足球、追妹子、赚钱,其他的政治、国际、学术等他也不想关心。他家庭美满,有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尽管中途出过轨,但是他对妻子的爱和妻子的尽责,使他悬崖勒马,回归家庭,虽然他的孩子并没有原谅他。他没有上过大学,两个孩子也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知道,教育很重要,孩子童年需要陪伴。整个影片中一直是充满阳光,只有在谈到他去世的母亲的时候,顿时黯然伤心。他深爱着他的家人,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但是童年的爱却并不缺少,这大概是他乐观开朗的重要一个因素。

Nick:

英国的农民阶级,也是影片里唯一一个突破了阶级的孩子。父母把他送到了伦敦市里的寄宿学校读书,考上了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英国原子能机构工作,后来去了美国康斯威辛州大学当教授,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14岁那年表现的非常内敛,到了21岁上了牛津大学后,突然变得自信起来。第一任妻子是牛津大学的同学,42岁离婚后,娶了一位十分漂亮并懂他的太太,才进入到了真正的幸福生活。他是影片里唯一一个生活轨迹和现在中国年轻人类似的人。虽然父亲是农民,但很重视教育,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里读书,尽管他过的并不开心,可是仍然刻苦读书,考上了牛津大学。在63岁那年,他回忆道:自己是被迫长大的,如果学习不好,则会有麻烦。虽然他感谢他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是仍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谈到第一段婚姻生活时,他说:那种感觉像死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会疏远他和妻子的关系。直到他遇见第二任妻子,也是他认为最美丽的女人(嗯,我也这么认为[旺柴]),同时他的妻子也认为他是一个很 sexy 的男人。在这段感情生活中,他学会了耐心,这也离不开一位欣赏他的妻子,通过一件又一件的事耐心的打磨着他们的生活。

两个福利院孩子:Paul、Symon

Paul:

福利院长大,底层阶级。性格内向而自卑,没有上过大学,后来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工作也普普通通。幸运的是,他娶了一位非常好的妻子,妻子性格开朗活泼且乐观。新婚之后,他们变卖家产买了一辆汽车,穿越澳洲大陆进行了一次旅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依赖关系。每次见到他们被采访时,都能看到 Paul 腼腆的笑容和妻子阳光的笑容。在妻子眼里:他的腼腆、无助和迷茫,引起她强烈的母爱,而他又是如此的英俊。她坦言:每天晚上,丈夫是自己想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每天早上,丈夫是自己醒来想见到的第一个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女儿考上了英国的大学,从孩子身上他也学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妻子的家教很好,认为教育孩子的最大秘诀是:在父母身边可以放松自己,可以做自己。还会教育孩子们:不要借贷生活,经济上量入为出。虽然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但是家庭经济上却并没有问题。妻子在福利院工作,丈夫经常失业,后来也随着妻子在福利院做一些修理的工作。开始的时候还担心自己和妻子共事,自己做不好会影响妻子,但是他的善良和热情,最后赢得了社区的赞许。这种服务他人的工作,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Symon:
福利院长大,底层阶级。单亲家庭,私生子,由母亲养大。成年后在冷冻食品厂当叉车司机,虽然他有更大的理想。28岁拍摄时,他结婚了,并有了孩子,很开心很骄傲。后来他回忆道:在福利院里,今天是你的朋友,明天就不一定了,那里没有来自于成年人的关爱,所有的孩子都想被爱,如果能给他们爱,那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说自己要写给孩子们自己以前没有的,导演问到:你给了他们什么?他回答道:他们有了,一个爸爸。后来经历了离婚和母亲去世,变得比较低沉。幸运的是,42岁那年,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妻子,妻子很欣赏他:如果我们俩能早在一起,他绝对不可能去开叉车,他这么聪明有脑子,而我又有常识。虽然他很懒,但是妻子不仅照顾他,并鼓励他:要想过上好的生活,就得逼自己一把,不可以再懒散下去。后来果然有了满意的工作,同时也参加了收养孩子的培训,收养了很多孩子。在对孩子的付出中,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中产家庭三人组:Bruce、Neil、Peter

Bruce:

中产家庭出身,一个自始至终单纯的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天使一般的人,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传教士帮助别人,后来发现自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于是做了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导演问他:你曾经的梦想不是做一名传教士吗?他坦然道:我们会忘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觉得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帮助别人的理想,虽然出生于殷实的中产家庭,但是并没有走常规的人生道路,对金钱没有多少渴望。30岁左右去了孟加拉国支教,教授当地的孩子学习数学。曾有人问他:你这么单纯,会不会受到别人的骗,比如感情欺骗。他笑了笑,似乎也没有。在观众看来,他是一个纯粹到别人都不忍心骗他的人。他还曾经帮助过流浪的李尔,Neil 是一个非常难相处的人,但是布鲁斯依然很有耐心,仍然和他相处的很好,这让 Neil 十分感激,觉得他是一个很忠诚的好朋友。他大概是 35 岁后才结婚的,关于他遇到他妻子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们是工作中认识的,有一次他们聊的其他的事,他突然问现在的妻子愿不愿意嫁给他,妻子回忆道,如果当时没有留神,那很可能就漏了这个意思。妻子很能干,主持着家里的大小事,丈夫在感情上比较木讷,但是,他纯粹的秉性,让妻子十分踏实,觉得他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人。虽然生活中偶尔有一些小的争吵,但是总能够化解。在 56 岁那年,导演问妻子:你觉得 Bruce 在和你交心方面,有进步吗?妻子支支吾吾之际,丈夫机灵的来了一句:听声音应该是没有。引得导演哈哈大笑,夫妻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他自己认为自己能够幸福的一路走来,源于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但在我看来,这是他应得的福报。

Neil:

中产家庭出身,也是电影里唯一一个滑落阶级的人。在 7 岁那年,他是一名非常可爱的小男孩,语言表达十分清晰。14 岁那年还是有了变化,笑容不再有了,直到最后时刻。由于抑郁症原因,大学辍学后开始了漂泊的流浪生活,靠着领取微薄的救济金度日。那时候,镜头面前的他,身体不停地抖动着,呼吸急促,话语急躁,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焦虑情绪。导演问他为什么没有看医生,他表示没有病人喜欢医生。虽然生活凄惨拮据,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也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始终顽强地生活着,进行着自我的救赎。中年后他结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伦敦市里,借住在朋友 Bruce 家里,还在 Bruce 的婚礼上发言祝贺。在伦敦,他开始成为了一名底层的议员,虽然仍旧靠着微薄的救济金生活,但是他有在议会上发言的机会,尽管没人听,他可以为选民们服务。后来离开伦敦,去了地方上,仍旧做一名议员,虽然薪水仍旧微薄,但是他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地方,曾指着一个乡村的公共厕所对导演说道:这是我在议会上争取到的,眼睛里流露着幸福和自豪。虽然有过几段感情,但没有一段感情是长久的,仍旧终生未娶。导演问他:你觉得为什么感情这么困难?他回答说:因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并坦然说道:自己不擅长感情,也没有努力维持感情关系,虽然他也从未跟人主动结束关系。他仍旧渴望感情:亲情和爱情。但是,他似乎丧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而最后,他也道出了导演的疑惑——14 岁性格突变之谜:他的父母感情不好,后来也离婚了,他也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

Peter:

中产家庭出身,Neil 小时候的玩伴。正常的上大学,毕业后当老师,后来成了一名公务员,家境继续保持中产水平。年轻时候有些羁傲不逊,性格也有些懒惰。但是他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很欣赏他的妻子,会鼓励他去做他该做的事。Peter 当年追求妻子的方式也很特别,两人是玩乐器认识的,Peter 会特别去找妻子讲话,并且损她。但是妻子十分机智,敏锐的感受到了丈夫的喜欢,于是走到了一起。后面的几集,每次导演拍摄到他们的时候,总是出现他和妻子及朋友们演奏乐器的场景,幸福的声音随着音乐声溢满整个屋子里。

精英家庭四人组:John、Andrew、Charles 和 Susie(女)

John:

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孩子,曾祖父是保加利亚的开国首相,3/4 的保加利亚血统,7 岁时候就知道自己会读什么中学,什么大学,毕业后从事什么。7 岁时候就会看《金融时报》,而且知道先看标题,再有针对性的看正文。后来的发展也如当年规划的那样,考上了牛津大学,成为了一名律师,娶了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典型的精英家庭孩子的成长路线。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那么错了。他曾对着导演激动地说:“你们只看到了我家境优越的一面,却不知道我 9 岁丧父,母亲一个人工作供我读书,而且自己努力的拿到了牛津的全额奖学金,在你们玩的时候,我在努力的学习。你们只看到了我好像有与生俱来和不可摧毁的权利,却看不到我有与之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我的两个朋友已经是当上了国家部长,而我还是一名律师和慈善协会会长。自己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过得轻松”。作为大律师,在 63 岁那年,他坦言在法庭上依据枯燥的条文拿下一场大官司的胜利,远没有尽自己能力做的慈善事业得到的幸福多。

Andrew:

典型的精英家庭的孩子,7 岁时候就会看《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并且还买了金融时报的股票,由此可见家庭的富裕程度和良好的教育。按照家人规划的路线,读私立中学,考上了剑桥大学的法律系,毕业后慢慢成了律所的合伙人,也做过大型企业法务部的律师,生活和事业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多少坎坷和波澜。娶了一名约克郡平民家庭的女儿做妻子,一位很踏实的妻子,不会乱花钱,或者买贵的东西,一心一意做家庭主妇。谈到婚姻生活,似乎导演也问不出来特别的东西,就是很典型的幸福家庭的样子,丈夫和妻子相互欣赏。婚后有两个儿子,也都考上了大学。谈到社会阶级时候,他说道:在工作中并不会介意别人的阶级,而且现在自己的儿子并不像当初自己那样,有很好的社会背景,儿子们所要面临的压力也比当初自己要大。父母也不能保证孩子永远衣食无忧,能给他们最好的还是教育,好的教育没人可以夺走。

Charles:

精英家庭出身,是我觉得所有小孩中最俊俏的一位,可惜 21 岁后就没有参与记录,故省略。

Susie:

典型的富家女,7 岁时候就学芭蕾钢琴,充满优雅的贵族气质。按照计划读了私立中学,却没有去读大学,而是去读的会计学校。14 岁那年开始变得迷茫,21 岁那年访谈时候,抽着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导演问她,你对婚姻的态度是什么?他回答:没有想过不知道,因为自己对其很不屑。而在 28 岁的那年,她已经结婚了,此时的她,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一脸幸福的样子,导演好奇问道:过去的七年发生了什么?她指了指身边的丈夫说:都是他的功劳。她的丈夫应该也是出生于富裕家庭,职业是一名律师。此后她的婚姻生活和 John 的家庭一样,平淡而又幸福,越老越有气质。唯一让大家疑惑的,就是 14 岁和 28 岁的转折,在 63 岁那年,她与 Nick 相遇,一起交谈甚欢,才把当年的往事一一道来,原来她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家庭生活并不愉快,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父母离婚,觉得是自己的错,没有一个幸福的青少年时代。在一旁的 Nick 顿时也仿佛被击中了,也回忆起了自己不开心的寄宿学校生活和压抑的童年。

工人阶级三姐妹:Jackie、Lynn、Sue

Jackie:

7 岁那年的理想是长大了去超市当售货员,后来果然去了超市工作,后来下岗了。结了两次婚,也离了两次。经济上比较拮据,一直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日子,后来还抱怨过政府削减救济金。影片里关于她的事情,大多是一些很琐碎的事情,也让我提不起兴趣。总之就是继续徘徊在父母所在的阶级,甚至还不如父母的生活水平。

Lynn:

三姐妹中最早结婚的,她说:之前没想过,也就突然遇到了,就结婚了。在图书馆工作,主要是教小孩子们,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喜欢跟孩子们打交道,乐于奉献,甘于平淡。不幸的是她患有一种疾病,衰老的较快。婚姻生活也是平淡的幸福,丈夫也是一名普通的职员,总之,也没啥故事性可言。

Sue:

三人中性格最活泼的一位,也是心气最高的一位,打扮也最时髦,典型的事业型女性。做过几份工作,最后在一所大学里担任教学管理的职位,很享受工作中的快乐。结婚较晚,后来又离婚了,遇到了第二任“丈夫”,但两人没有领证,丈夫是一位很潇洒的男人,经常担心丈夫会有外遇。她是三姐妹中唯一想法比较多、比较独立的人,正如她所追求的那样,她收获了事业,牺牲了家庭幸福。或许也没有,虽然和男朋友没有领证,但日子也还过得去,唯一的瑕疵是会担心丈夫在外面沾花野草。当然,幸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只言片语中,观众们也只能猜测。

在影片里,一些人中途退出了拍摄,一些人尽管参与拍摄了,却并不乐意配合,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平均每个人几分钟的镜头,却要反映过去 7 年的生活历程,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导演也掺杂了自己的想传达的观念,而导演的观念并不一定和当事人的观念相符。例如 Jackie,对着导演说道,你把我拍摄的太惨了,认为导演是为了证明什么他已有的结论,而反过来过滤拍摄内容。而 Susie 也说,你们以为我身处于富裕阶层,但是你们不知道我也羡慕皇室阶层,我面临的烦恼也并不少。

的确,导演的初衷是想证明那个阶级囚笼的规律,从而反映未来英国的社会构成。但是这个结论在 28 岁那一集其实就已经明朗了,如果只为了寻找最初的答案,那的确不必继续拍摄。但是 28 岁后,导演认识到把对社会阶层的观察转向对个人的观察,更有意义。通过上帝视角观察他人的人生轨迹,以史为鉴,获得对自己人生的启发,或许更有价值和意义。对我而言,也的确收获了这个价值。

类似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当影片每 7 年一次的播出时,当事人就无法避免的会受到干扰,尽管各种干扰是积极的。例如 Paul,在最迷茫的时候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或许影片展示了一个真诚的他,从而在茫茫人海里吸引到了妻子。例如 Neil,作为一个与普通人打交道都很困难的人,很难相信他成为了一名议员,做着说服别人的工作。尽管他说收到了成千上万人的来信对他没有帮助,但也不能否认,那些暗中帮助和祝福他的人的作用。

感悟一:阶级与幸福感的非正相关性

既然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完成阶级跨越,那还有必要努力奋斗吗?影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仍有必要。精英阶层家庭尽管拥有更多的财富,他们似乎可以计划性的顺利的度过此生,如 Andrew 和 Susie 的一生。但是 John,却是一个没落的经营家庭,9 岁时候家道中落,母亲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自己尽全力的拿到了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他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普通乃至平民家庭,但是 John 身体里流着的是仍然是贵族的血液,保留着贵族的品质,他坚韧,自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责任感,我想即使他出生于伦敦东区的底层,他也仍然能够跃升一个阶层,获得自己的幸福。而 Susie 虽然出身在精英阶层,但是父母婚姻的不和、学业的颓废,也完全可以将她拉下精英阶层,但是她很幸运,遇到了同为精英家庭的丈夫,从而拯救了她。再看穷人逆袭的典范 Nick,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又去美国大学当教授,跳出了农民阶级,至少经济上不用担心了。但是感情生活上过得却很不如意,以至于 63 岁回忆起第一段婚姻时候,觉得那种感觉像是死亡。伦敦东区的 Tony,出身底层,但是性格开朗乐观,务实且充满活力,感情生活也一路顺风顺水,尽管中年后偶尔出过轨,但是婚姻仍然保住了,妻子也仍然爱着他,尽管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年轻时候的梦想也都一一实现了,孩子们也过得还好。还有福利院的 Paul 和 Symon,虽然原生家庭很糟糕,但是都有很好的婚姻家庭,经济上也够花,氛围融洽,幸福感满满,并不比中产的 Nick、Peter 和精英阶层的 John、Andrew差多少。当然,经济上仍然是越宽裕越好,只是当满足了家庭各类基本开销后,经济条件带来的边际效用将显著递减

感悟二: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有最直接的体会,自古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Nick 因为考上了牛津大学,才进入了学术圈,去了美国知名大学任教,从此稳定在中产阶层。John、Andrew、Bruce、Peter 也都考上了大学,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才能稳住现有的阶层和保持父辈一样的生活水平。而 Tony、Paul、Symon、Jackie 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在英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只能做着底层的工作。除了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John 和 Andrew 7 岁就会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等知名报刊,也会参与股市,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这都离不开经营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平民家庭的 Tony、Paul、Symon、Jackie、Lynn,要么目光短浅,要么迷茫,这也无法怪罪于他们的父母,毕竟父辈也没有受过好的教育。

感悟三:原生家庭对孩子婚姻的重要性

不论是否是导演的价值观输出,不可否认的是,原生家庭的和睦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感情生活,这一点在影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而不幸的原生家庭也是相似的。对于幸福家庭的孩子,影片没有着墨,而不幸的童年,最典型的就是 Neil,7 岁的他甚是可爱,一脸笑容,但此后却再也见不到了。

作为唯一滑落阶层的孩子,Neil 坦言:16 岁开始就变得容易紧张和焦虑,为此不得不放弃大学学业,开始流浪生活,也没有提到为何没有回到父母身边。直到 56 岁那年,我们才得知,父母在他小时候已经离婚,从此也切断了和父母的联系。他觉得父母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教他任何生活技能,导致自己必须另谋生路。虽然他在镜头面前表示并不怨恨父母,因为父母自己的性格也有问题,从而导致了自己的苦难。父母非常严肃、讳莫如深,会非常严厉的惩罚自己,而母亲则非常情绪化,并且他们经常吵架,无法有效沟通。因此当 Neil 7 岁时候,就表示自己以后结婚后不想要小孩,因为小孩子太淘气,会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果然,7 岁的童言一语成谶。我们可以推测,Neil 小时候因为淘气经常受到父亲严厉的惩罚,也得不到母亲有效的关爱,因而认为自己是糟糕的,而父母毫无沟通性的吵架,也给 Neil 有效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并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 28 那年,对于婚姻的看法仍然十分灰暗,认为如果自己结婚,孩子会从他身上遗传不好的东西,即使妻子人格十分健全,也不能保证孩子的幸福,因此他选择继续流浪。此时的他,就像落尽一口命运的深井里,自己深感无力,也没有父母朋友能够帮得上忙。即使他后来有过短暂的婚姻和几段感情,也终究学不会处理感情。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命运的残酷,救赎的困难。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还有福利院的两兄弟,Paul 和 Symon,特别是 Symon,由于是私生子,从小就没有父亲,坦言在福利院里特别渴望受到大人们的关爱。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才在第二任妻子那里找到了自我,为你弥补自己亏欠的童年,和妻子两人收养了很多孩子,尽管收入不高。Pual 也同样幸运,遇到了一个十分欣赏他的妻子,在一次变卖房产后的长途自驾旅行后,与妻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妻子家教良好,懂得家庭财务管理,懂得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自己身边有安全感,可以放松自己,做回自我。

虽然家庭不幸,但是后来获得救赎的还有富家女 Susie 和农二代 Nick,尽管家境优渥,但是父母关系不和,使得她在28岁时候仍然十分颓废,在镜头前抽烟,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幸运的是遇到了家庭不错,性格稳定的丈夫,此后每一集的采访里,可以看到她满脸的幸福感。Nick 后来成为了康斯威辛大学的教授,但是第一段婚姻仍然被他形容为死亡的感觉。在他与 Susie 会谈的过程中,当他提到自己糟糕的寄宿学校生活之时,获得了 Susie 强烈的共鸣。虽然自己认为父母把他从农村送到伦敦独立上学,考上了牛津,但仍然认为这段经历非常令人不悦。

从以上几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可以看到,不论是底层的孩子,还是中产家庭孩子,甚至是精英阶层的孩子,如果父母关系不好,甚至离婚,都会给孩子今后的婚姻生活带来巨大的创伤,直到他们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之后,才会得到疗愈。但如果创伤太深,命运不济,就会如同 Neil 一样,膝下无子,孤独终老,无法疗愈。

感悟四:婚姻家庭的重要性

我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出生
我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遇见你
—— 水木年华

就像水木年华的一首歌里写的那样,父母给了第一次生命,婚姻给了第二次生命。原生家庭不幸是父母造成的,但我们无法将责任归结于父母,因为他们的不幸也可能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同样身陷囹圄。可是孩子成年后,就不能继续沉浸在已有的错误上,将错误传递下去。你的婚姻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后半生的幸福,你后半生的幸福也将传递到孩子们身上。Neil 是不幸的,他最终还是没能自我救赎,但其他孩子们却很幸运,虽然有的孩子经历了一次婚姻的失败,但是最终还是有了幸福的家庭,如 Paul、Symon、Nick、Susie。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人一生的幸福取决于婚姻,从影片中可以看到的确如此。但是影片告诉了我们更加深刻的道理是,男也怕娶错妻。70 年代的英国已经步入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男人和女人在工作上的优势已无明显差别,家庭中夫妻的关系不再是一主一副,而是完全平等的,幸福的婚姻取决于夫妻双方共同的努力。

在对每一对夫妻的采访中,通过他们脸上流露的情感可以充分获知,婚姻幸福的密码是:相互的欣赏和包容。Nick 的第二任妻子认为丈夫依然性感;Paul 的妻子认为建筑工人的丈夫很英俊,想去抱抱他;Symon 的第二任妻子认为丈夫十分聪明,如果自己早点遇到丈夫,他绝不会做叉车工;Andrew 虽然娶了乡村的妻子,老了后依然爱着她,认为她不知道她自己有多能干;Bruce 的妻子虽然觉得木讷的丈夫在感情交心方面仍没有太多的进步,但是她自己心里知道,丈夫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人;甚至是婚姻中出轨过的 Tony,最后还是回到了妻子身边,因为他依然爱着妻子,不论发生什么,她都守在自己身边。

幸福的婚姻家庭,夫妻在性格和能力上却不必相同。Bruce 的妻子操持着家务,能干且善于交流,丈夫比较木讷,虽偶尔有些争吵,但是依然深深的信任彼此。Peter 和妻子性格迥异,但是仍然可以相互欣赏,一起演奏乐器。Paul 和 Symon 性格内向和腼腆,妻子性格开朗乐观,善于人际交往,两人相互弥补,也是十分幸福。

感悟五:自我价值奉献的重要性

桥水基金创始人说过:

人生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习,在此期间我们依靠别人;
第二阶段是工作,在此期间别人依靠我们;
现在是第三阶段,将传道受业,著书立说,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 Neil 在感情生活中没能完成自我的救赎,但是当他成为了一名地区议员后,即使靠着微薄的救济金生活,由于可以在议会上为居民们争取权利,受到村民的认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依然获得了来自社会的幸福感。Symon 在体会了没有父亲的痛苦后,即使经济水平不高,依然和妻子领养了很多孩子,给予孩子们成年人的关爱。Lynn 长期患病,虽然薪水不多,但是在儿童图书室的工作仍然让她十分满足,她也收获了孩子们的认可,图书室将以她的名字命名。事业女强人 Sue 的感情生活虽然不顺,但是她很享受工作带来的责任感,也比较幸福。天使男孩 Bruce 虽然没有去做传教士,但是一生都在教小孩子们学数学,不论是贫穷的孟加拉国,还是伦敦东区的公立学校,还是贵族私立学校,也实现他奉献一生的理想。而所有的孩子到了晚年,都非常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们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家立业,都能带给他们极大地满足感。经历了童年阴影的孩子们,则更加会弥补当年缺失的关爱,完成自我的救赎。

阶层跃迁的法门

从唯一一位获得阶层爬升的孩子 Nick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所有家长老师如此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首要原因。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个体的特殊性,同样在寄宿学校,富家女 Susie 就没有考上大学。Nick 能够跨越阶级的另一大原因是他聪明的头脑、不屈的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在他 21 岁那年考上了牛津大学后,导演问他你算是成功了吧?回答道:不能用这个词,有什么成功的?我从未如此想过。正是这种不满足的欲望、聪明的脑子和坚韧的性格,促使他不断向上攀爬,跳出农门,成为了美国知名大学的教授。Nick 的经历并没有可复制性,Susie 在经历父母离异、寄宿学校糟糕的生活后,开始变得消沉和玩世不恭,她并不具备顽强的品格,我们也不能去苛求。毕竟,大多数孩子只是普通家庭出身,也只有普通的品格和一般的头脑,那么如何跨越阶层呢?我认为问题本身就错了。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人生就像打牌,要想大赢一把,除了娴熟的牌技,还得叫到一手好牌,除了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还得有一定的天赋和良好的品格。而打牌常胜的关键,不是完全依靠手里有好牌时候的豪赌,而是控制好多数时候我们手里的牌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少输或者不输。对于多数家庭,如何防止阶层不滑坡,才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因此,Neil 才是影片中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案例,虽然出身中产家庭,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父母离异,自己也断开了与父母的关系,大学退学就开始了流浪,直接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也许是由于他很难放松自己、过于焦虑,也许是他过于敏感、难以信任别人,亦或许是他性格孤僻、难以理解别人,总之他始终打不好手里的牌。而福利院长大的 Paul,虽然是社会的底层,夫妻俩靠着给养老院打工挣取并不充裕的薪水,但是妻子良好的品格和教育方法,给了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女儿也成为了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阶级跨越。

阶级的跨越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家族代际的传承,做父母的只有把自己这一段赛道跑好了,把接力棒顺利交到孩子手里,才可能实现阶层的跨越。因此,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跌倒后爬不起来,或是弄丢了接力棒。

坠吼的啰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对于人生亦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看到别人的人生起伏,但是并不能直接的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该犯的错误仍然一个不少。我们常常幻想着从别人的历史和经历中找到成功的捷径,但是结果往往却是走了更多的弯路,上帝似乎不喜欢那些喜欢走捷径的人,而始终喜欢那些踏踏实实、纯粹善良的孩子。借此与诸君共勉!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266347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不能复制本页内容(。・_・。)ノI’m sorry~